1、總則
為了保證職工在施工生產過程中安全開展工作,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保護職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施工生產發展,制定本操作規程。
施工生產工作中存在的職業危害有:粉塵、噪聲、高溫。在施工生產中凡涉及職業危害的場所和工作地點必須嚴格執行本規程,本規程適用于公司所屬部門、班組。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規定、調整并公布。
2、制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申報管理辦法》;
《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
《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目錄》;
《高溫作業允許持續接觸熱時間限值》;
《噪聲作業分級》;
《施工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
3、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分布、危害程度及衛生標準
1)粉塵
①產生的原因:粉塵主要是拌合系統在砼的生產、儲存、輸送、破碎過程中出現,如在輸砼皮帶層及各運轉點,其影響程度與工藝設計、輸砼設備及通風除塵設施等的條件有關。
②危害程度:粉塵進入人體后主要可引起職業性呼吸系統疾病,長期接觸高濃度粉塵可引起肺組織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塵肺病,如:塵肺、呼吸系統腫瘤、粉塵性炎癥等;對上呼吸道粘膜、皮膚等部位產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應疾病。
③職業健康衛生標準
含有10%以上的游離二氧化硅的砼塵衛生標準2mg/m3
含有10%以下的游離二氧化硅的砼塵衛生標準10mg/m3
④主要涉及崗位:輸砼崗位、鍋爐主控崗位、轉機崗位、除灰崗位。
2)噪聲
①產生原因:主要來源于各設備在運轉過程中由于振動、碰撞而產生的機械聲和由風管、氣管中介質的擴容、節流、排汽、漏汽而產生的氣體動力噪聲以及磁場交變運動產生的電磁性噪聲。主要有引風機、送風機、汽輪機、發電機、磨砼機、空壓機、給水泵等。
②危害程度:給人帶來煩惱,影響人們工作、學習、休息。長期接觸強噪聲會引起聽力下降、神經性衰弱綜合癥等病癥。
③衛生限值
職業接觸8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85dB(A)
職業接觸4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88dB(A)
職業接觸2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91dB(A)
職業接觸1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94dB(A)
職業接觸0.5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97dB(A)
職業接觸0.25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100dB(A)
職業接觸0.125小時,工作地點噪聲允許標準為103dB(A)
但最高不能超過115 dB(A)
④主要涉及崗位:鍋爐轉機崗位、拌和站、鍋爐、汽機、電氣主控崗位
3)高溫
①產生原因: 施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的部位有:鍋爐、暑期施工現場等。
②危害程度:體溫調節產生障礙、水鹽代謝失調、循環系統負荷增加、消化系統疾病增多、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腎臟負擔加重。當作業場所氣溫超過34℃時,即可能有中暑病例發生。中暑是高溫環境下發生的急性疾病,按其發病機理可分為:熱射病、日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
③衛生標準
表1 工作地點的夏季空氣溫度規定
當地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
|
工作地點與室外溫差(℃)
|
22及22以下
|
不得超過10
|
23~28
|
相應不得超過9、8、7、6、5、4
|
29~32
|
相應不得超過 3
|
33及33以下
|
相應不得超過2
|
表2 高溫作業允許持續接觸熱時間限值(分鐘)
工作地點溫度(℃)
|
輕度勞動
|
中等勞動
|
重度勞動
|
30~32
|
80
|
70
|
60
|
>32~34
|
70
|
60
|
50
|
>34~36
|
60
|
50
|
40
|
>36~38
|
50
|
40
|
30
|
>38~40
|
40
|
30
|
20
|
>40~42
|
30
|
20
|
10
|
>42~44
|
20
|
10
|
10
|
4、職業病防護措施
1)防塵措施
①粉塵制造設備應有效密封,不得向外泄漏粉塵。
②各除塵器應有效備用,在輸料設備、鍋爐機組運行時,其相應配置的除塵設備應投入使用。
③砼場、輸料皮帶每隔若干米裝一噴頭,根據砼塵揚起情況噴水防塵。并在砼場周圍增加隔離帶,以減少砼塵污染。
④各輸料皮帶運轉站設置緩沖鎖氣器、密閉裝置和除塵系統,皮帶、地面設水沖洗設施,及時清洗地面灰塵。
⑤在粉塵較多區域佩戴防塵口罩等防護用品。
⑥對長時間在砼塵環境中工作的職工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2)防噪聲措施
①送風機、空壓機的入口設置消音器。
②鍋爐各閥門排汽口設置高效消音器。
③各值班室應采用適當的隔音措施。
④進入噪音區域佩戴耳塞。
⑤在噪聲較大區域連續工作時,宜分批輪換作業。
⑥對長時間在噪聲環境中工作的職工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3)防暑降溫措施
①對高溫設備和管道應進行保溫或加隔熱套,保證其外表溫度小于50℃。
②持續接觸熱源后,應輪換作業和休息,休息時應脫離熱環境,并多喝水。
③現場配備防高溫燙傷、防中暑藥品。
④工作人員佩戴防高溫手套、穿隔熱服。
⑤采取通風降溫措施,打開門窗通風,必要時加裝通風機進行機械通風。
5、職業病危害應急措施
1)粉塵
①粉塵污染較為嚴重時應迅速撤離至通風良好的地方,用清水沖洗口、鼻。
②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人員出入。
③聯系相關崗位調整運行方式,控制砼塵產生。開啟通風換氣設備,降低空氣中的粉塵濃度。必要時采用霧化水進行降塵處理(但必須滿足電氣設備的防潮規定)。
④參與處置人員應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并根據粉塵的性質,選戴相應的防塵口罩。參與處置人員若發生頭暈、胸悶等不適反應,應及時撤離到空氣清新區域休息,有條件給予吸氧。
⑤處置砼塵飄逸時應做好防止砼塵爆炸的措施。
2)噪聲
①發生噪聲危害癥狀者,迅速撤離至安靜的地方休息。
②造成耳朵聽力下降、身體不適等情況到醫院接受治療。
3)高溫
①當有先兆或輕度中暑時,應將患者迅速離開高熱環境,移至蔭涼通風處休息,解開衣領,并給予清涼飲料、濃茶、淡鹽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氣丸等解暑藥物。
②對病情較重的患者,應立即移到蔭涼處,讓其平臥(或抬高下肢),根據不同的病情,分別作如下處理:
a.中暑痙攣時,牽伸痙攣肌肉使之緩解,并服用含鹽清涼飲料;
b.中暑衰竭時,服用含糖、鹽飲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
c.日射病時,頭部用冰袋或冷水濕敷;身體高熱時,應迅速降溫,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膚發紅),或在額、頸、腋下和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
③癥狀重或昏迷患者,可針刺人中、涌泉、中沖等穴,并應迅速送醫院進行搶救。
6、焊工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
1)操作及職業健康工作:
①熟悉所切割、焊接工件的質量標準和技術特征,確保工件的加工質量。
②施工前清理作業現場清除易燃易爆物,備好滅火器材;切斷或關閉所切割或焊接設備的電源、水源、風源等,并掛好警示牌。
③將所使用的設備、配件、用具準備齊全 ,并認真檢查確保完好。
④氧氣瓶與乙炔瓶間距必須大于10m;運輸使用輕拿輕放;氣瓶不能接觸高溫和明火,周圍10m內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
⑤焊接時要掌握焊接方法,最大限度減少和消除內應力和變形。
⑥火焊切割時,應防止回火現象。
⑦切割較大零部件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止下落或下滑的措施。
⑧容器內焊或切割時,焊工與焊件間要絕緣,清理容器內外易燃易爆品,焊件外殼通風良好,容器外有專人監護。
⑨施工完畢,切斷電焊機電源,碼放好手把線;關掉氧氣瓶、乙炔瓶閥門,碼放好氧氣帶、乙炔帶,分類碼放好焊接工件;清除焊渣,清點工具,打掃好施工現場,檢查無誤后方可離開。
2)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①個人防護:作業人員必須使用相應的防護眼鏡、面罩、口罩、手套、絕緣鞋,決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
②獎罰規定:對于違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的職工,施工生產管理人員有權糾正,并視情節輕重開具違章通知單,并予以罰款,以示教育。
③現場處理:一旦發生事故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7、配漆崗位職業健康操作規程
1)操作及職業健康工作:
(1)工藝操作流程及要求:根據施工生產命令單的要求準備相應的容器和油漆,按配比要求完成配漆工作;
(2)完成每批的配漆工作后,必須搞好所在崗位的清潔工作;
(3)配漆開始時,必須打開排風扇以降低有機溶劑的揮發濃度,結束后關閉;
(4)配漆結束后不能將有機溶劑直接灑在地面上搞衛生清潔工作。
2)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1)工程機械防護:無設備;
(2)個人防護:在工作時必須戴好工作手套、防護眼鏡和防毒面具,對個人防護用品,應該愛護使用并定期更換;
(3)獎罰規定:對于違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的職工,施工生產管理人員有權糾正,并視情節輕重開具違章通知單,并予以罰款,以示教育;
(4)現場處理:一旦發生衛生事故,如:油漆濺入眼睛等,應該立即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再送至醫院治療。
8、噴漆作業崗位操作規程
1)操作及職業健康工作:
(1)工藝操作流程及要求:根據施工生產命令單上的要求將各種油漆用噴槍噴于產品上;
(2)完成每批噴漆工作后必須將原材料空桶和廢抹布清理干凈;
(3)噴漆開始時,必須先打開送排風裝置,以降低溶劑的揮發濃度,結束后關閉送排風裝置,油漆及甲苯容器必須上蓋;
(4)噴漆結束后,在搞衛生清潔工作時,不能將有機溶劑直接灑在地面上;
2)職業危害防護措施:
(1)工程機械防護:送排風裝置必須完好,能正常使用;
(2)個人防護:在加料時必須戴好工作手套、防護眼鏡和防毒面具等個人防護用品,愛護使用并蒂奇更換;
(3)獎罰規定:對于違反職業衛生操作規程的職工,施工生產管理人員有權糾正,并視情節輕重開具違章通知單,并予以罰款,以示教育;
(4)現場處理:一旦發生衛生事故,油漆濺入眼睛等,應該立即用清水沖洗10~15分鐘,再送至醫院治療。
9、工程潛水操作規程
1)凡從事工程潛水工作人員,必須持有效的潛水員證書。
2)工程潛水負責人必須由專業合格的工程潛水員擔任。
3)專業潛水員必須按規定每年體檢一次,按時參加有關部門年度審查。
4)潛水裝具必須統一由專人保管,不得挪作他用。潛水裝具必須由專業潛水員維修,不得隨意更改潛水裝具的各種參數。
5)工程潛水作業必須規范化、標準化,嚴格執行預先制定的潛水作業方案,遵守作業程序。
6)每次潛水必須認真、詳細填寫記錄,并存檔保管。
7)每次潛水必須嚴格執行減壓表控制潛水時間和減壓時間,不得隨意更改潛水減壓方案,嚴禁放漂。
8)在潛水作業現場,必須備有應急措施和應急設備。
9)潛水員出水后在6小時之內不得離開潛水單位,也不能單獨行動,12小時內絕對不允許乘坐飛機。
10)潛水前后6小時之內嚴禁喝酒。
11)在潛水作業過程中,潛水員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潛水,或作業潛水員出現(或發現)有身體不適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
12)潛水工作船及其輔助船舶,必須按規定懸掛信號、標志。
13)潛水作業的設施、裝備必須經常檢查,保證其良好的性能。
14)當潛水作業次數到達國家要求減壓次數時,公司要為潛水員安排減壓。
10、本規程從2010年3月1日起實施,解釋權屬本單位職業病防治辦公室。
TAG: